Google CSR 公益广告 益暖中华 一个鸡蛋
测试版
公益品网
测试版
一起公益
测试版
English 诚聘英才 退出 | 登录
2012年11月01日起,益暖中华网站已停止相关服务,详情请见谷歌(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部公告。欢迎有兴趣接手其中任何项目的机构或公益组织通过网站联系我们,将公益精神继续传递。
当前位置:首页 > 精彩更多 > 奖学金 > 中国药科大学

邓英杰  女
2008级 基础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邓英杰,女,预备党员,现任中国药科大学绿伞爱心助残团队队长。2008年寒假期间参加了我校展开的全国合理用药调查活动,表现积极,由于该生家在农村,当地村民不太了解正确的用药的方法及用药安全等问题,她积极主动的在村里宣传合理用药知识,并指导部分老人如何正确用药,得到了村支书及村民的好评与认可。2009年6月加入绿伞爱心助残团队,担任志愿者一职。期间表现优秀,她不厌其烦的向残障儿童传授交通安全、家庭安全、用药安全等一系列安全教育知识,得到老师们的好评和残障儿童的喜爱。2009年8月—2010年5月分期间利用星期天的时间分别在南京市土山路康乐敬老院和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做义工,深受老人和病人们的喜爱。2010年5月参加联想公益创业大赛,获得江苏省第二名的好成绩。2010年6月参加爱德基金会公益沙龙,并负责高校之间的公益组织联络。秉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理念,邓英杰同学自进入大学以来,始终将志愿服务工作放在第一位,她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热衷于公益活动。她学习认真刻苦、曾获得校级二等奖学金一次,校级三等奖学金两次,东富龙奖学金一次。她做事态度端正,关爱同学,曾获的“优秀共青团干部”、“优秀学生干部”、“文体活动积极分子”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如今,她作为绿伞爱心助残团队的队长,正带领着150余人致力于将“关注残障儿童的安全教育”这一活动普及到全国范围(已经深入到青海、新疆、山东、陕西四省展开),让全国的残障儿童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免受意外事故的伤害的伤害是他们的奋斗目标,让这些迟开的花朵绽放属于他们的辉煌是他们的梦想。
爱的路上,永无止境。相信邓英杰同学会在公益路上越走越远。
返回页首
翁继源  男
2008级 国际医药商学院/工商管理
翁继源,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工商管理本科大三学生。现担任中国药科大学商学院08第一党支部副书记、中国药科大学强生未来领袖学院副主席。曾担任国际医药商学院分团委秘书长助理、08463班团支书职务。
在大学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积极通过校内外平台,为公益事业尽绵薄之力,实现自身对公益的追求。
在担任团支书期间,他与团支部干部多次组织筹划主题团日活动,与本班同学一起到农民工子弟学校、残障儿童学校等进行公益支教。同时,深入社区,义务体检,面向居民做用药安全宣传。在商院分团委任职期间,他组织团支部团员参加南京地铁站、江宁体育馆、拉贝故居等志愿服务,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他与同学一道为汶川祈福,为中国加油。他深知,作为一名党支部副书记需充分的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他与党支部的同学开展了“爱校荣校”公益环保宣传、体验民情,关注民生—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调研、爱校尊师长,荣校忆课堂——走访服务我校离退休教师等活动,以学生党员的视角,关注校园内外,奉献自己的力量。
2010年,他所参与的致力于解决癌症早期诊疗难题的《Knowing生物探针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计划》荣获江苏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为癌症这一世界性难题的解决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2010年暑假,他负责的“大书包”虚拟导师校园行公益项目,在校团委老师的指导下,获得公益企业资金赞助,在江苏、安徽两地同步展开,并在南京举办了“圆梦金陵”--苏皖小朋友手拉手活动。该团队的事迹被《新华日报》、《南京晨报》、江苏教育电视台、新华网、人民网、中国青年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其积极意义得到了社会的肯定,受到了当地群众和项目共建学校师生的一致好评。
他坚信公益是一项长期的事业,他将继续前行,以执着的爱完成心中对公益的追求。
返回页首
张峻  男
2008级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技术
张峻,男,甘肃兰州人,就读于中国药科大学08级生物技术专业,任校大学生艺术团副团长,多媒体工作站站长职务,热情善良,乐于助人,工作能力强,责任心重。
于2010年暑期期间带领“绿纱行动”社会实践团队赴甘肃民勤县开展实践活动,亲身感受了生活在沙漠边缘人们的生活,考察了防风固沙生态林水资源、水土保持、农田建设、防沙治沙手段及绿纱产业开发,同时也感受了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进攻人类的真实场面,认识了沙漠化面积扩张之快,切实体会到了保护环境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并在南京、兰州、武威、西安等地进行专业性问卷调研,并在广大社会媒体、网络及高校中进行环保普及宣传,编写调研报告《瞻望关西,沙殇民勤》,并着手撰写科研型论文《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治理沙漠化》,并发掘药用沙生植物的价值,用药大学子专业性的眼光来看待枸杞、锁阳、肉苁蓉等沙漠中药用植物的培养价值,提倡“以沙养人,以沙治沙”的观念。以探寻市民环境意识,考察沙化严重现象,探寻几十年来环境与人的变迁,寻求有经济价值的治沙道路,大力宣传保护环境,并探究科学治沙方略为目的。在宣传过程中也为民勤国栋志愿者协会筹集款项用于栽植梭梭树防风固沙。在实践过程中,亲身感受,积极思考,为解决世界环境保护奉献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
在此期间,同时拍摄环保纪录片《沙殇—最后的守望》,通过媒体影像的宣传,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关注民勤、关注沙漠化、关注环境恶化问题,能够形成正确的环境意识。让沙漠变成绿洲,是民勤人民的梦想,也是我们全人类的梦想。而如今民勤人在承担我们更多人无视环保的行为所带来的恶果,我们应当为此付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来拯救民勤。世界因我们而美丽!
返回页首
王友爱  男
2008级 外语系/药学英语
“用音符画一个圈,经过都会被纪念,他想爱永远会留在你心间……”这首《爱因为在心中》是来自安徽省贫困县“小书包”们的美妙童声,在美丽而整洁的校园久久回旋,也令参加“大书包”公益活动闭幕式的所有人员终身难忘!此刻“大书包”安徽组负责人王友爱,也露出了微笑。
王友爱,一个来自安徽农村的普通孩子,现在是中国药科大学大三的学生。作为学校内的活动积极分子,有着丰富的组织活动经验,在多个社团任职,现在他还是强生志愿者协会的会员。
人如其名,他多次积极参加公益爱心活动,带领“碘亮”团队,参加了谷歌第三届益暖中华公益创意大赛,进入全国复赛。带领“大书包”项目参加联想公益创业大赛,获得南京区季军。作为爱心大使去为南京市龙江小学,开展低碳生活体验活动。在今年暑期“护苗活动”中,作为临时家长带着来自四川汶川地震灾区的残疾儿童参观南京。
而“大书包虚拟导师校园行”活动无疑使他的爱心得到成功的实践和淋漓尽致的展现。2010年3月“大书包”团队正式组建,他是项目创建者之一。作为“大书包”项目安徽组总负责人,他先后多次带领成员赶赴安徽,为了获取安徽相关部门支持,前后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从六月份中旬到七月份上旬,安徽地区的前期工作集中开展,为安徽地区暑期夏令营的开展奠定有力基础。他是安徽六安人,他把本次活动引入他的家乡,不仅仅是他对那里非常的熟悉。安徽组“大书包”虚拟导师校园行活动的成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还有江苏和安徽十几所学校、学校师生积极参与才共同谱就了这一曲爱的华章。
暑期,经过上百日精心筹备,二十名志愿者克服艰难困苦,深入贫困乡村,给多名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迁徙儿童(农民工子女)、贫困儿童、学困儿童和心理偏差少年儿童,带来了温情陪护、学业辅导、心理辅导、生活自理辅导、理想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审美教育、科普教育、观光旅游等“阳光”服务和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力所能及的“雨露”资助。
2010年7月24号,他带领安徽组全体师生来到南京,开展了手拉手活动,参观了江苏科技馆和南京博物院。后期在阿斯利康公司的支持下组织了捐赠晚会。
2010年的夏季虽已渐行渐远,但是“大书包”活动的其号召力和影响力已深入人心并呈星火燎原之势!
返回页首
顾田峰  男
2007级 国际医药商学院/市场营销
    顾田峰,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国药科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大四的学生。现担任中国药科大学强生未来领袖学院主席。曾担任中国药科大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主席、校学生会宣传部部长、07466班班长职务。
    大学三年多的时间,一直致力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组织参与和大学生社会公益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不仅以他的实际行动踏踏实实的参与到多项志愿者活动中,而且专注于大学生公益项目的创建和公益品牌及公益理念的创新。
    大一期间,多次组织班级同学参与到“高校—社区”志愿者互动项目的活动中,如“爱在蓝天下•我药你健康”社区医药知识普及服务主题活动、“保护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环保创意设计主题系列活动、“流动的爱心药匣子”关爱社区病患主题系列活动等,获得中国药科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及优秀志愿者等称号;
    大二期间,组织“绿伞”关注残障儿童安全教育大型公益项目,获得江苏省100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称号,获得累计公益资金7万余元,在2009年暑期为南京和无锡地区的近200名残障儿童的安全教育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由此也获得了2009中国药科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十佳标兵;
    大三期间,组织“大书包”虚拟导师校园行大型公益教育项目,招募志愿者近百名,在安徽和南京地区为贫困中小学生带来理想和榜样的教育,获得学校、家长及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大四至今又带领低年级同学继续组织和传承大量的志愿者活动和公益项目,实在难能可贵,从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当代优秀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崇高理想是值得肯定和推广的,把学生工作、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紧紧的结合在一起,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孜孜不倦,是一位真正把崇高的公益精神和公益理想化为朴实生活习惯的当代有为青年的典范。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