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为明天播种 (图)… 上一条   |   下一条   返回新闻公告
为明天播种(图)
2009.12.14

发表人:谷歌企业社会责任部 西客

一、我们希望通过公益创意大赛在中国大学生的心里埋下社会责任的种子,在5年、10年、甚至是20年之后,当他们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能够回忆起当年的感动,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源来回馈社会 -- 那就是“益暖中华”真正收获的季节。

早就准备用这个标题写一写自己的感受,而为大赛忙碌的日子里似乎总也挤不出时间、迟迟没找到提笔一挥而就的感觉。刚才无意中在网上看到一段视频,是上届大赛中一支复赛团队重温自己参赛历程的心路



            “不管结果如何,我们无憾了,因为我们都付出了……”
            “虽然我们没能走得更远……但过程已经足够……”
            “不过相信经历了这次活动大家有了更深的了解,有了更多的锻炼!所以希望你们更看重这些过程和经历,这些才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听着悠扬的音乐,听着那句“不论失败成功都会感动”,眼眶有些发热,多么可爱的大学生呵!谢谢你们!谢谢你们说出了我们的感动,谢谢你们的视频让我们再次觉得这点点滴滴的付出都是实实在在的收获。

每次翻阅获奖团队的暑期总结,总会不由地为之动容。捧着那些厚厚的汇报书,同学们的认真、执着、奉献在字里行间闪烁,每支团队为各自项目所付出的心血总会让我们感动不已。我常常会觉得它们的质量超过了很多专业的商务报告。怀揣着理想的青年人正为自己的梦乘风破浪,改变着我们的社会。

正是大学生们的纯朴和热情使一个公益大赛无处不在。一些校园志愿者自发制作展板、订购条幅、编辑视频,无私地在各地高校宣传大赛和公益精神,这些不求回报的自发行为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其实如果没有在校大学生的贡献,整个大赛也不可能成功运营。在过去两年中,大赛全部运营工作的80%以上是由一群最可爱的实习生来完成的。当凌晨到来整个团队仍在线上忙碌,当几个纤秀的女生抬着一箱箱沉甸甸的画册、三折页从走廊穿过,我们的内心都为之触动,它的意义已不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

而这一切的意义又在哪里?

它不在于有多少同学获得了证书、奖状,有多少学校得到了奖学金名额,去年暑假和今年暑假又有多少支团队踏着高歌出发 …… 它更不在于一家公司得到了多少美誉、一个项目得到了多少认可 …… 它甚至远不仅在于每个大学生公益活动是否得到了成功、是否改变了一方的现实、是否能得到更大的推广 ……

这一切的一切最核心的目的是播种,是为了共同的未来播种:我们希望通过大赛在中国大学生的心里埋下社会责任的种子,在5年、10年、甚至是20年之后,当他们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能够回忆起当年的感动,能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资源来回馈社会。那,就是“益暖中华”真正收获的季节。


二、当“益暖中华”的存在不再有意义,或许正是它获得最大成功的一天。

所谓“为明天播种”,除了针对大学生,也针对企业和社会。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的领军企业,我们有敏感的竞争对手和众多的关注者、甚至忠诚的模仿者。公益创意大赛是我们最欢迎大家关注和效仿的“产品”。

公益事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有更多个人和机构的参与。任何一家公司的力量都是极其有限的,只有带动更多公司和机构或主动或被动地参与,公益的力量才会更加强大。联想、腾讯、百度、青基会、和相关政府部门都或先或后地启动针对年轻人的公益类比赛,有些想法领先于我们,让我们觉得欣慰。

公益不应排他。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把所有通过预赛的创意都公之于众。我们欢迎在公益事业上的合作与良性竞争,我们甚至希望有一天能有公益大赛超过“益暖中华”,更加的无处不在、点燃社会责任的星星之火。

香港评论家梁文道先生说:“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总有现实意义,那是种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江山不幸诗家幸。”

做公益也好,做慈善也好,做企业社会责任也好,都无非是希望凭良知改变现实。

我们宁可大赛不幸公益幸。

当有一天,所有人都认为履行社会责任天经地义,回馈社会已经是人生的必然归宿,“益暖中华”的存在也就不再有意义,那或许正是它获得最大成功的一天。就好比似乎从没有人举办“守法大赛”。


三、在公益的田野里,我们每个人既是种子,也是园丁。

从05年初次构思到07年底告别研发开始筹备大赛,再一转眼间“益暖中华”已经走到了第三个年头。太多感动、太多收获伴随着每天的朝阳与我们同行,使我们不得不把这温暖与更多人分享。

四川大学“乡村知识滚动计划”的赵队长,感谢你的坦诚:“…… 一开始参加预赛时我们其实搞错了,以为是可以分掉奖金庆祝毕业的,后来才发现资金是用来实施项目的...... 其实我们是从预赛到复赛再到决赛一步步被自己和这个项目感动的 …… ”你说得太好了,正中我们的下怀 大赛不过是一种形式,它并不止步于策划书的评比,而一定要包含实实在在的暑期实施,正是要通过带动大学生亲身参与公益活动,来埋下一颗颗感动的种子,经意与不经意间,开花结果。你们为灾区孩子们的付出,你们的爱心耕耘,你们的感动,恰恰也是我们的感动。

……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马坊镇,陈斌蓉和她的团队已经近一个月没有洗澡。这个坚毅的大二女生平静而淡定,带领11名女生和4名男生分布在4个村落里实施着“滴水行动”西部农村支教项目。酷暑中不少同学的身上都起了疹子,洗头都只能在夜里悄悄进行:在这个严重缺水的国家级贫困县,洗头会被老乡们视为奢侈。来自南方的同学要接受顿顿面食,来自城市的同学要忍受没有热菜,每个人都明白有钱也不能买肉食:因为我们是来支教的。没有干净的被褥,只有肮脏的茅厕和夏日的蚊虫。村里辍学的半大小子会来干扰教学,乡里的小混混会来邀约女大学生,令人如此不安 …… 每个教学点里仅有的一名男生都把女同学们的安全作为自己的职责。

而当我们见到每一位同学,他们的脸上都充满了阳光和乐观。他们带我们去见自己班里的孩子们,于是我们也豁然开朗:孩子们眼中的喜悦就是大学生志愿者心中的阳光。在公益的田野里,我们每个人既是种子,也是园丁。我们帮助他人,也感受着他人带来的阳光雨露。


四、创造出最利于被复制(和进化)的公益DNA,让它繁衍生息、永无止境

两个看起来八、九岁的小姑娘害羞地坐在教室的一个角落。“你们几年级了?”“六年级”…… 十四、五岁的女生竟然如此的瘦小,或许只有亲眼见到的人才能理解这阵阵心酸。如果一个孩子的身体都得不到正常的发育、成长,还谈什么未来的机会?生存的基本需要或许应当是教育的先决条件。




为明天播种。

行动起来,弥补这一个鸡蛋可以改变的距离。每人只需要捐出100元,就可以保证一个孩子在一学年中每天早上吃到一个鸡蛋。

      公益性:长期增强国人体质,从娃娃抓起
      可控性:确保捐赠去向,最大限度防止中间环节的漏洞(同时让每个孩子和家长知道每天在校有这个配额,间接监督)
      易推广(可复制性):鸡蛋的营养全面,比起肉、奶等可比食品更容易保质保量,各地均可就地采购,且不受宗教信仰的影响。每人、每个机构投入少,适合全国推广/大面积复制。

在Google多年学到的精髓之一就是可扩展性(scalability)的重要性。一个项目再大,如果不具备可扩展性,那么最终的价值总还是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一个再小的项目,如果解决了可扩展的障碍,其力量就可以被无限放大,潜力无限。一个人或一个机构的力量永远是有限的,但是当它借力于所有人和机构时能量就无限了。就像谷歌的搜索引擎,其强大并不是靠一己之力,而是利用了互联网上所有人提供的所有信息,通过计算机技术,整合、挑选出最符合信息获取者需求的内容,以最好的匹配在信息消费者和信息提供者之间建立了桥梁。

所以“一个鸡蛋”项目的核心价值绝对不在于我们自己直接帮助了多少学生,而是创造出一个最利于被复制(和进化)的公益DNA,让它繁衍生息、永无止境

令人高兴的是已经有公益组织在复制“一个鸡蛋”,甚至还有朋友的朋友以此为名举办了个人公益生日派对。


五、忘记自己、耐得寂寞、容忍误解:做公益要有所不为

很多朋友第一次听说公益创意大赛,都会条件反射地说“哦,就是帮公司竖立形象”。我早已习惯,笑一笑,不再多做解释

我们所做的,仅仅是在获奖项目执行守则中明确提出:“各项目实施团队在执行过程中没有为谷歌(Google)公司或其它商业机构进行商业宣传的义务和责任。”在评审小结中说明:“少数项目带有明显的商业宣传目的,这会大大降低项目的公益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不少项目提出在实施阶段为谷歌(Google)公司进行宣传,这同样是在 公益项目中掺杂了商业目的,在评审过程中同样不能为自己的项目加分而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公益比赛的目标不是商业宣传,而是倡导在全社会尤其是在青年大学生中形成一种关注、实践公益的氛围。在常见问题中,我们明确指出所有志愿者没有为公司进行商业推广的义务,这对所有参赛者同样适用。”

在这个犬儒主义(Cynicism)盛行的时代,需要勇气来相信美好事物的存在。我们谨小慎微地处理着每一个细节,尽量不要让青年学子把这个公益活动误解为任何公司或个人的名声工程,免得伤害了纯真的心灵、与我们推广公益精神的初衷背道而驰。我们为大赛注册了独立域名,为的是如果有一天谷歌因某种原因不能再继续主办,“益暖中华”的接力棒依然可以交给下一个愿意为此作出奉献的机构。从大赛创办的第一天起,我们就倾心经营它的可持续性,确保无论我们中的任何人离开,这份事业依然可以继续。事业高于自我。

一些关心公益的朋友则会询问大赛发掘出了哪些类的项目,进而追问“那么这些项目有没有延续呢?还是比赛完了就结束了?”

虽然我们也对个别优秀的项目进行了后续推广,但大赛最重要的目标是通过比赛和暑期项目的形式在大学生中为公益播种,我们极其有限的人力在举办这项全国覆盖面最广的大学生赛事的同时确实无法承担更多项目运营的责任。作为一家企业的社会责任部,我们并不是针对某一单一公益方向的专业性质的非营利机构,也并不具备推动所有公益方向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专长。

公益是一项非常大的事业,有着众多不同的方向,没有一家机构或个人可以扮演其中所有的角色,所以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理解自己应该做什么,而其它的则必须信任公益生态圈中的其他人去完成。当大赛发掘出一批带有闪光点的大学生项目,并资助他们利用暑期去完成试点性的实施,我们期待有更专业的公益机构会去关注他们各自领域中值得推广的项目,有选择性地接手、继续做好做大。

其实任何一项单一的公益活动,即便是全国最大的公益比赛,对公益事业的推动作用依然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忘记自我,跳出自己的机构和团体来为整体的公益事业谋划未来。公益不应排他,需要大家一起来互相促进、携手合作。所以当我们在“益暖中华”的框架下推出500个“校园公益之星”奖学金的时候,我们把选拔的权力交给了各所高校,同时特别声明“本奖学金的推荐、评比、获得均与该学生是否参加本次大赛无关”。因为我们要鼓励的不仅仅是参与此次大赛的同学,而是所有拥有公益精神的大学生们。

当然,同样也有一些朋友和大学生关心地询问我们为什么大赛的推广力度仍嫌不够?这会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不过我们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花一分钱打广告。不是因为为公益活动打广告有什么不好,只是当下的社会中做一分善事做十分宣传的现象实在是太突出,我们宁可把有限的资金交到大学生的手中,去完成一些实实在在的公益项目。一个机构和个人最能体现自己价值的地方恰恰是别人做的最少的地方:当高调宣传已成为习惯,让我们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放在活动本身。为了使大赛能有最好的可持续性,我们从一开始起就制定了非常节俭的运营预算,作为一项全国大赛,我们的经费其实并不宽裕,所以我们一直尽力把每一分钱都节省给学生们的公益项目,至今80%以上的经费都是以项目资金、活动器材、奖学金、宣传材料、小纪念品、活动补贴等形式直接发送到各地大学生们的手中,从未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或任何媒体上购买过一条广告。

这绝不是批评那些为公益做宣传、打广告的机构与个人。恰恰相反,如果没有他们,公益的精神不会得到推广,社会责任的价值不会得到认可。做公益和慈善的人很容易一不小心就让自己站在了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因为自己在做有意义的事业所以拥有了面对他人时理直气壮的优越感,而忽视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过是这个社会、这项事业里小小的一分子。不止一次遇到有大学生问我:什么时候去全职做公益最合适?我的回答是“一个人对社会最大的责任与贡献,首先莫过于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使自己不成为社会的负担。”其实绝大部分的职业与工作都同样在为社会创造价值。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现实,不要狭隘地理解公益事业,要勇于从事那些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能够为社会创造最多价值的工作。锻炼自己,使自己拥有更多技能和资源就是为回馈社会所做的最好的投资。

做公益也不过是能够创造社会价值的众多职业中的一种,从事它也要有平常心。我们都不是神,都会有自己的局限性,也都会犯各种错误。千万不要因为做公益就一不小心把自己当作神了。


六、写给大学生公益团队的话

暑期里我们给获奖的各支团队发去了通讯,把其中的部分内容摘抄在这里,作为结束语。

-----------

感谢大家对本次大赛的参与和为此次活动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我们深知每一支团队都曾遇到种种挑战,也因此很高兴地看到各支获奖团队已在各自的实施地展开活动。看到同学们传来的每周汇报和照片,我们都深深地为你们的执著与奉献所感动。而我们知道,更重要的是你们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去改变更多人的生活,去温暖一颗颗心灵。相信你们在完成各自项目后会发现自己的收获远远超过了一项全国赛事的获奖荣誉。你们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改变他人生活的同时,你们也会不知不觉地改变自己的人生;同时你们也会收获珍贵的友谊;当这个暑期过去,你们将会共同拥有一段终生难忘的经历。

任何真正有价值的事情都会来之不易。在一个项目的执行过程中不断遇到新的问题是非常正常的,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评选获奖项目时不断强调一支团队的激情;因为一个再好的计划也会遇到计划外的挑战,而只有那些充满激情、全心全意为公益活动付出的团队才能不畏艰险去克服征途上的每一个意外和障碍,去完成自己的公益理想。

……

大赛自始至终是为大学生们提供一个施展个人才华、实现公益抱负的平台,为每一支团队提供最大的发挥空间,所以不会直接参与任何项目的具体执行。大赛的目的是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分享公益精神,工作组致力于支持和帮助所有的获奖团队,共同完成公益目标。我们感谢大家在与工作人员沟通时表现出来的尊重、礼貌、和修养,很好地体现出了当代大学生的良好素质。活动中出现问题十分正常,我们也提醒所有同学随时随地保持冷静、克制,把包括大赛工作组在内的各类机构作为自己的顾问、资源、伙伴,共同寻找最佳的公益成果。

我们理解并容忍同学们在实施过程中的失误甚至是错误,因为所谓“创意大赛”就是要鼓励同学们不畏失败地去做新的尝试。我们特别欣赏团队在每周小结中实事求是、不回避问题的作法。大赛唯一不能容许的错误就是不端正的态度问题,因为这将导致项目走向我们不愿看到的方向。大赛要同时支持全国的近三十支团队,工作组必须在暑期开始时就防微杜渐,在一开始就把可能存在的态度问题根除,以防在后期出现我们不愿看到的情况。

其实我们和参赛的同学们一样,也会有我们的不足和失误。欢迎老师们和同学们随时为我们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我们愿意接受,继续改进和提高我们的工作质量,保证大赛成功运营。

……

公益事业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有更多个人和机构的参与。组织大赛的目的是“为明天播种” ,我们希望成为“公益领域里可持续的催化剂”。我们每个人既是公益的种子,也是公益的园丁。不论活动中遇到哪些暂时的困难、阻碍,希望大家都能记住自己的公益理想,推广公益精神,一如既往地积极关注我们的社会并参与它的建设。“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感谢大家用自己的辛勤奉献为我们创建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