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举不易,大爱者不泣不弃 -- 观《面对面》专访潘文石教授有感 |
发表人:谷歌企业社会责任部 西客
无意中打开电视,看到CCTV新闻台《面对面》节目对北京大学动物学家潘文石教授的专访。 (http://news.cntv.cn/china/20110501/106075.shtml)
2009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广西崇左探访了潘教授创办的崇左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当时无缘见到潘教授本人,教授的弟子和助手、基地副主任、北京大学秦大公教授给我们做了介绍,并通过高倍望远镜和摄像头让我们观察到了比大熊猫更为稀少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头叶猴。
两年后的今天,看到对潘教授的采访,让我记起了秦教授:两位教授同样的朴实真诚,甚至同样地留着胡茬不修边幅。他们对一份崇高的事业所同时具备着的执着与平常心,让我发自内心地钦佩。
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时尚的网络新语。所拥有的仅仅是对大自然的尊重、对学术的责任感、对人文的关怀,以及中国知识分子身上那份与生俱来的良知。这种传统是如此的至真至善至美,让人无法不抬头仰视。
从大熊猫到白头叶猴再到中华白海豚,潘文石教授带着他的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地为珍惜物种的保护努力着。他只争朝夕的生活精神和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正可作为每一名年轻人的镜子。采访中涉及了他工作中的种种困难甚至生命危险,听74岁的潘教授一一道来,你能体会到他的执着与成就,更重要的是你会感受到那颗淳朴的平常心,丝毫没有出人头地后的自我膨胀、或是那些所谓成功后的个人英雄主义。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在崇左的白头叶猴保护区,贫困的村民们原本要依靠砍伐山林来烧火做饭取暖。潘教授没有寻求政府的一纸公文来禁止村民的生存行为,而是从自己出资开始、不懈地尝试为当地寻找其它可替代的能源,并最终获得资金为周围的村屯建立了沼气池,取代了山林的砍伐。当地村民从不理解到主动参与保护自然,这种转变所反映的是一名科学家实事求是的人文关怀。这正像许许多多正在进行的公益行为一样,绝不可以简单化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个成功的项目,需要的不仅仅是热情和资源,更需要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完善可行的推广策略。而公益最终所需要的也许是更深厚的底蕴积累和更宽广的胸襟境界。潘教授的所作所为在我看来可谓公益之榜样,其人可谓社会之真心英雄。虽然他从未给自己披上英雄的外衣。
潘教授谈到自己在最艰难时也曾动摇,也曾写信给父母倾诉烦恼,考虑是否应该寻找更舒适的生活,又或出国“镀金”。潘教授父母的回答可谓经典,愿中国的父母师长都能发出同样的心声:“我们不需要你‘镀金’。我们希望你的内里是‘真金’、是‘纯金’。”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