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创意主页
此项目没有进入决赛
项目名称(预赛)
农村信息交流站
项目信息
学校
预计团队大小
华南农业大学
7人
创意类别
农村建设
实施地区
广东(曾住地)
创意亮点
(创意亮点是由参赛团队提供给评审人员的参考信息或需要在决赛阶段前保密的核心创意,不予公开。)
创意
我们团队的成员在下乡时了解到,当农民遇到农业灾害时,通常会相互询问解决办法,在不得已时才向相关部门上报问题。由于农民知识有限,相关部门也不可能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再加上部分农村仍属偏僻,受空域的限制,农民难以寻求其他解决办法。因此灾害往往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使农民遭受损失。我们希望通过建立农业信息交流站,无偿地为农民提供一个咨询的平台,利用网络,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农业灾害发生的时候,为农民赢得时间,协助农民获得高效的解决方法。对于灾害问题的解决,我们尝试与农业用品企业进行合作,在为其提供灾害信息反馈和商业宣传途径的同时希望他们能通过信息交流站提供解决灾害问题的方案,另外,我们希望通过政府协调,得到相关农林院校的协助,并通过信息交流站的信息整理功能,为这些院校的教学提供灾害案例。我们希望利用这次活动的契机,结合网络,为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资讯落后的改善作出一点贡献。
详细计划(复赛)
开始日期
截止日期
2009/07/25
2009/08/25
辅导员/顾问1
(可选项)崔智勇,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研究生导师
辅导员/顾问2
(可选项)无
项目背景及意义
1、项目背景
到2008年,我国GDP达到了30万亿,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工业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但是与全社会的现代化依然距离遥远,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的农村信息手段十分落后,城乡之间存在严重的“数字鸿沟”。
通过综合分析几个下乡团队的下乡报告,我们了解到在许多农村中虽然已经普及电脑,但农村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建设环节仍然非常薄弱。这存在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滞后,信息资源利用能力较弱的现象。一方面,农村里面产业和市场的关联度较低,农民种植具有盲目性,没有形成良好的产销机制,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与大市场、大流通的要求不适应;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方式传统,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再者,由于管理模式较为传统,农业生产的抗灾能力亟待提高;更重要的是,由于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专门做信息化工作的企业对于农村信息化建设无动于衷。
结合上述背景,我们觉得作为一名农业学校的大学生,很有必要先从周边的人和事做起,首先到一条村里做起,并以此作为一个辐射点,将这个受益项目推向全国,为改善我国农村信息化的面貌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2、项目意义
据了解,农村实际上并不缺乏资源和产品,缺少的是资源整合的平台,缺乏的是信息传播的渠道。农民增收不仅需要通过国家的政策扶助,更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使拥有的资源得到增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相信对农村信息交流站进行建设,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对象农村信息落后的面貌,从而使农村的信息传播出去,同时让外面的世界能够了解农村。
用网络信息流通带动农业生产的理念带进农村,将使农村的生产理念得到革新,电脑及网络在农村里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同时将促进农村的儿童有资源去学习和接触到电脑知识。公益目标
1、通过“农村信息交流站”的建设,初步在试点农村中建立好一套较为完善的信息获取和输出的机制;
2、我们将从灾害防治、村民就业以及供销信息整理三个方面着手,通过“农村信息交流站”,使试点农村所需信息得到提炼,与外界初步实现较高层次的信息互通;
3、通过试点农村的信息交流站试运行,对周边农村起到一个示范作用,为下一步的推广工作打下基础。受益群体
1、 直接受益群体
(1) 当地农民。快捷地得到权威的问题解决方案,了解最新的市场、技术资讯。
(2) 当地政府。及时有效地发布各种农业相关政策、文件。使当地农民能更好的了解生产上的问题,做出相应调整。
2、 间接受益群体
(1) 当地农村青年。村内青年可学习计算机操作、网络应用。
(2) 社会。项目直接实现了农村网络信息化。在项目推广中有成功先例可参照。集中信息来源,形成网络信息推进农业生产的氛围预期成果
1、 信息交流站试点工作在林道村将取得成功,村民通过培训后能够熟练地应用软件,实现农业问题在线咨询、了解农产品产供销市场信息、学习最新农业技术,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
2、 软件光盘将推广成功,鳌头镇出现众多“民间信息交流站”
3、 团队离开后,”农村信息交流站”预期由农村科技站或农用产品企业接管,实现信息站的持续发展。
4、 农业信息站的软件系统可以成为信息学校的项目之一,鳌头镇林道村成为学校组织的定点三下乡,每年都有队伍到当地进行调研维护,实现持续更新发展。
5、 预期当地政府研究项目推广可行性,并以当地试点为试点向其他村镇推广本项目。
6、 预期当地及广东等相关媒体对项目进行报道。
7、 预期提高团队成员的协作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积累社会经验。活动实施地
鳌头镇共有18个村,当地工业经济以五金、扫帚、化工涂料等行业为主,工业水平落后。农业以圆椒、四季豆、“西洋”南瓜等作物种植为主,种植范围大但产值不高。
林道村处于鳌头镇南方,距离镇中心约3公里,是整个镇里相对富裕、文化水平较高的村落之一。同时林道村内的林道小学是鳌头镇的示范小学之一,拥有较好的硬件设施。
我们选择在林道村开展活动有以下原因:
1、林道村的村民文化水平较高,较容易接受新思想
2、团队的多数成员参与过2008暑期鳌头镇三下乡活动,对当地的人文、交通等环境有一定了解
3、当地镇政府及林道村村委会愿意给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合作机构/单位
(可选项)无
项目时间表
前期
2009年4月10日前:
团队成员的确定,总体策划书的撰写,统一创意思想,统一论文的写作要求。策划书的进一步细化,项目可行性的进一步讨论。
2009年4月10日—5月10日:
探访学院资深教授,邀请其担任团队技术顾问,对具体计划的可操作性做细致修改。搜索国家农业类网站、农业科研机构主页,为软件制作做必要准备。预算的制定,提交。
2009年5月10日—5月25日:
邀请更多校内专家教授组成农业技术指导团,与各大农业网站一起成为项目系统的终端,开展调研必要的前期准备,信息学院的成员负责软件的开发,制作调查问卷
2009年5月25日—6月25日:
软件的制作完成,不同地点不同情况的调试,与鳌头镇有关部门联系,表明项目意向,取得信任,打好良好合作的前提。
2009年6月25日—7月25日:
软件的测试最终完成,制作软件使用说明书,及使用视频制作(可制作维护系统使的操作视频,学习起来更直观;与林道村委会取得联系,确定信息站最终设立地点;准备信息站推广宣传资料、广场活动物资。
中期
2009年7月25日—8月25日:
项目的实行。信息站的选址布置、鳌头镇的镇广场宣传活动与软件光盘派发、林道村试点启动挂牌仪式、宣讲会和完成调查问卷、林道村首批系统使用人员培训、系统使用情况反馈、农村科技站后续维护培训 农村信息站的宣传,邀请相关媒体的进行相关报道,使影响力进一步化。
后期
2009年8月25日—9月25日:
1、总结项目成果,形成相关报告论文,提交相关部门或发表。
2、校内组建“农村信息交流站”专属三下乡队伍,以学校组织的形式实现信息站的每年定期维护。
3、联系农用产品企业,评估信息站反馈信息价值与宣传可行性,争取为信息站取得来自企业的长期维护。
4、相片的整理和DV的制作,广州内高校的巡回展出。团队构成
1、 领队 1名
工作:主要负责统筹整个活动的进程,与当地领导或者负责人联系和交涉。
2、 副领队 2名
工作:负责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协调跟进及日常活动安排、工作调度,协助领队开展工作。
3、 技术员 2名
工作:负责 “农业信息交流站”系统的制作和在当地进行系统的介绍和网络培训工作,跟进博客内容更新。
4、会计,出纳 各1名,共2名
工作:会计负责记帐,由出纳负责报账。队员采购公共物品时,需开发票,不能开发票的情况下,要有至少两名队员在场,并记录。外出采购公用物品时,首先向团队请款,所有支出都要有相关发票并签字说明用途。活动结束后由会计向队员汇报整个活动的财务情况,结算财务,回答队员关于财务方面的质疑,若全体队员对财务没有任何异议则全体队员签名结清财务,相关资料交由领队管理,返回出发地后公布于网上,接受社会监督。
5、随队记者 1名
工作:负责活动中的新闻采访和采集,写作,照相,资料整理以及信息反馈。前期调研及暑期前准备
(可选项)形式:访谈和问卷调查
调研一:农村信息站
目的:全国范围的农村信息站存在的情况,未来的发展情况。
人群:我校的贫困生,我校与农村有联系的老师,农村经济发展中心,网络。
调研二:试点地
目的:对建设农村信息站的态度,是否热烈支持等。
人群:试点地所有村民。
调研三:制作软件的可行性,需要的支持和时间
目的:了解软件制作的难度,时间,和成本。
人群:信息软件学院的老师和学生。
调研四:农业技术站具体情况
目的:是否接受农村信息站的项目,能否协助维护,解决农村信息站长期的维护问题。
人群:试点地相关技术部门。
暑期前准备
1、 物品的准备,成员下乡的相关物品。
2、 信息站相关物品的准备(软件、电脑、光盘及其相关附件)。
3、 制作调查问卷,完成相关调研并形成相关报告。
4、 与试点地取得良好的联系。
5、 拍摄器材。DC、DV等。
6、 安排好工作人员。
7、 交通路线的安排。
8、 相关媒体的收集并取得相关联系,如取得当地、学校、广东和国家关心三农和大学生下乡和主组织评委的相关网站、杂志、报刊的投稿邮箱,取得记者的联系方式。
9、 在执行过程中和队员下乡时所遇到的相关问题的讨论并找出相关解决方法,制定注意事项。
10、与试点地商讨好食宿问题。
11、制定农村信息站的相关维护条例和使用说明书。
12、制定农村技术部门、农村和项目团队的三方协议。
13、农村信息站购买相关保险。
14、制作统一的服装。暑期活动具体计划
(一)2009年7月27日 ~30日 信息站选址与现场布置
1、我们将会用3天时间仔细考察林道村的公共设施、村委会办公室和一些有条件人家的情况,与相关村民、干部协商具体事宜,确定信息交流站的最终地址。
可选取地点参考:
(1)村委会办公室
林道村村委会办公室是一座二层水泥小楼,楼内有完备的设施。同时一楼有空置的房间若干。它的条件符合了信息交流站的硬件要求,在村名中受广泛认同,对于宣传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保证了电脑的安全。
(2)林道小学
林道小学是茂名的示范小学之一,校内拥有电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硬件条件优越,同时校内老师可作为信息站的维护人员之一。问题在于小学内的开放问题和电脑的安全管理。
(3)林道村村口小卖部
农村内人情味浓厚,许多有需要的村民都会请小店老板帮忙。将信息站设在小店处可以最大限度地贴近村民,同时也有利于宣传。问题同样在与电脑安全管理与开放。
2、因地制宜地布置信息站内部设施,尽量做到信息站的主体(台式电脑)的放置合理、安全有保障。同时在村内收集村民捐献的旧家具,制作一些简易宣传板,完善信息站内的硬件设施,让村民能够在闲暇之余常来信息站关注各种信息,使之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信息交流站。
(二)2009年7月31日 ~8月1日 鳌头镇的镇广场宣传策划
1、 目的:扩大“农村信息交流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农民了解信息站的功用。
2、 宣传地点:鳌头镇中心广场。
3、 现场宣传
(1) 将选择群众比较多的集市日。我们将在集市口搭建舞台进行宣讲,并结合台下讲解和散发传单的形式。选择这种直接地与村民面对面地沟通,能使群众更清楚地了解信息站的功用。同时派发软件光盘,扩大信息站范围,将收到较好的效果;
(2) 广告横幅宣传;
(3) 在乡政府所在地我们将使用挂横幅的方式进行宣传,并拟在广告和横幅上盖上乡镇机关的印章。增加可信度。
4、 前期准备
(1)宣传资料:传单若干、信息站的相关资料、搭建舞台的材料(桌子、地毯、背景图)、音响和旷音器、软件光盘;
(2)制作横幅;
(3)相片、照片整理、制作画报。
(三)2009年8月2日 林道村试点启动挂牌仪式
目的:为了扩大”农村信息交流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们将在建设好信息站后择日在林道村举行较大的挂牌仪式。
地点:林道村信息交流站。
人员:镇委人员、村长和本项目负责人。
前期准备:
(1)邀请镇委人员、村长和校领导;
(2)制作“林道村信息交流站 华南农业大学”牌匾,购买挂牌仪式所需物资;
(3)联系报社进行相关报道;在村民中做好宣传工作。
2、活动流程:
(1) 主持人讲说本项目的意义;
(2) 请镇委人员和村长讲话;
(3) 剪彩;
(4) 领导参观农村交流站;
(5) 全体人员合影留念。
3、工作人员:摄影师、维持秩序人员、礼仪。
4、后期工作:跟进报社的相关报道,制作报册。
(四)2009年8月2日 宣讲会
1、前期准备
(1) 宣传物品:海报4张、横幅广告1条、KT板3块、宣传单500份、纪念品100份。
(2) 宣讲资料:网络宣传片、“农业信息交流站” PPT。
(3) 其他:数码相机1台、笔记本电脑1台、U盘1个、投影仪1台(包括幕布)、透明胶带、剪刀、细铁丝、塑料绳等。
2、宣讲会名称:“农业信息交流站”推广会。
3、宣讲会步骤
(1) 宣传物品、资料制作
A. 海报 制作4张宣传海报,其中2张内容宣传宣讲会,其余的宣传“农业信息交流站”。
B. KT板 制作4个“易拉宝”KT板,内容如下:
①谷歌公司以及“谷歌杯益暖中华公益大赛”简介1份。
②国家关于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简介1份。
③互联网及“农业信息交流站”简介1份。
④华南农业大学简介1份。
C. 横幅1条:内容关于“农业信息交流站”。
D. PPT 内容为“农业信息交流站”详细介绍。
宣传片 农村信息化建设相关宣传片。
E. 制作200张打编号的入场券。
(2) 宣讲会会场布置
A. 宣讲会前一天,在村内公告栏或显眼地方张贴海报(不同的海报配对张贴)和横幅,告之宣讲会的具体地点及时间,可让部分村民协助落实好消息的传达工作;
B. 宣讲会开始前一小时,将横幅移至会场内,打开KT板,置于讲台两旁,或者置于会场外。
(3) 宣讲会流程
A. 宣讲会开始前半小时到达会场,调试电脑、投影仪等,播放“‘农业信息交流站’推广会”的单张幻灯片,同时播放音乐(音乐要求:能反映当地文化特征为最佳);
B. 提示入场的村民领取入场券;
C. 正式开始宣讲会,首先由村委会领导主持会议,告之宣讲会流程,而后由我们团队组织宣讲会,播放宣传片及PPT,并在旁讲解;
D. 宣讲会期间插入抽奖环节,凭入场券领取奖品,以此调动气氛;
E. 宣讲会结束,村民凭入场券领取纪念品,若需要对“农业信息交流站”进行咨询的可留下进行交流;
F. 收拾场地。
(4) 费用预算
待定。
(五)问卷调查
1、 前期调查
(1) 在学校内开展问卷调查,对象是大学生和部分农业类专家;
(2) 在校外进行问卷调查,对象是城市居民;
(3) 在当地进行问卷调查,对象是当地农民;
通过以上的调查我们希望在活动前获得一些有指导性意义的的数据,为我们下一步到农村真正进行实践奠定基础,为我们计划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
2、活动过程中的调查
为了能在活动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我们会在活动中期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当地人对我们工作和系统的建议,并根据调查结果中显示的活动实际收效对活动作出一定调整,使活动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3、后期调查
(1)在活动结束前我们会在当地再次进行一个问卷调查,以便于活动的总结,通过后续工作的跟进我们希望能给活动主办方和社会一份满意的答卷。
(六)2009年8月3日 ~8月10日 林道村首批系统使用人员培训:
1、 跟村委会方面负责人协商培训时间,确定要接受电脑知识培训的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确定后统一时间又团队队员进行逐户通知。培训时长大概为7天(视培训后学员掌握的程度作出相应调整)。培训的时间定在农民较空闲的时间;
补充:如果需要接受培训的农民空间时间互相冲突不允许一个班一起培训,将采取分两个不同时段分别培训的方式进行;
2、 培训内容:简单的电脑使用操作(开机、关机、windows系统界面使用讲解)、怎样使用手写板输入文字、信息站软件的使用方法(软件操作界面熟悉、通过链接方式获取信息);
3、 培训采用技术人员现场演示,和培训后学员回家观看光碟视频操作演示的方式进行;
4、 培训期间注意收集学员掌握程度信息,每天培训后由培训员统一意见,并开一个小会,确定微调第二天的培训课程内容。针对培训过程中仍掌握不了的学员进行单独课后再次培训;
5、 培训过程中采取一定的小测试(现场演示)形式,活学活用,现场发现操作上问题现场接受技术人员帮忙指导解决。
(七)2009年8月11日 ~8月12日 系统使用情况反馈
经过一些系列的培训后,然后对他们进行简单的测试,确认村民是否已经能较熟练地使用系统。
1、 在测试后,我们首先要对村民们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记录,尤其是系统的友好度和上手度方面的问题,以便往后系统升级改版;
2、 由村民直接线上提问,测试数据反馈的情况。了解村民对信息反馈的意见;
3、 系统的一大功能是农业类网站信息链接,我们会根据村民的反映对链接和限制进行修改。
(八)2009年8月13日 ~8月18日 针对林道村村民使用情况的第二次培训
考虑到村民们学习电脑操作有相当的难度,我们将会开展第二次培训:
1、 巩固参加第一次培训的村民们的操作;
2、 继续教授系统使用方法与其信息查询功能;
3、 针对个别村民的专门培训。
(九)2009年8月18日 ~8月21日 农村科技站后续维护培训
通过我们的交涉与当地政府的支持,农村科技站愿意为信息交流站的后续维护提供支持。这就要求我们对技术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1、 邀请科技站技术人员亲自使用信息系统,对系统产生感性认识;
2、 培训技术员对系统的后期维护能力,派发维护手册。项目收尾
1、 收尾及评估
前期:(1)软件调试完成,各种条件下的测试均可运行使用,同时农学院教授(资环、园艺与农业有关的人员均可,高年级同学或研究生均可)参与测试工作,指出其中问题。保留程序代码并继续进行优化,将所得数据交由信息学院教授(先由我们团队的技术人员分析,遇到困难再请教教授)进行分析,修补系统漏洞;
(2)模拟测试农民在使用由专家与农业网站组成的系统终端的实际工作情况,记录并解决出现的问题;
(3)与镇政府就开展“农村信息交流站”的试点签署协议,确保项目的合法性。确保得到村委会的支持,解决居住、后勤问题;
(4)制作宣传资料,确保宣传资料的质量,并在限定日期前完成制作。
中期:(1)执行阶段的各个宣传活动均能有效完成;
(2)信息交流站的选点、建立工作顺利完成,同时进行多次模拟使用,记录实验情况;
(3)农民的培训计划在确保质量的情况下有条件地多次进行,并以农民的实际操作作为培训效果的评估;
(4)与农村技术站联系,取得后续维护支持。
后期:(1)与相关企业联系,争取得到它们的帮助,解决信息交流站的后续维护问题,并签署相关协议;
(2)向各大高校、媒体、网站的宣传工作完成。
2、 成果展示
(1) 广州各大高校(华农、中大、华工、华师、大学城、仲凯农业学院等)图片巡回展。我们会在各大高校开展宣传专场,将整个活动以图片和DV的形式向广大师生讲述我们的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正在进行的事业,让更多的人愿意投身信息站的建设中,提高项目社会认知度;
(2) 各种媒体新闻报道。我们会将活动资料进行整理,首先确保在茂名日报与茂名新闻上报道,然后发往包括南方都市报、信息时报、南方日报,广东电视台、南方电视台等省级媒体,争取媒体得到报道,扩大项目的影响力;
(3) 总结项目成果,形成相关报告论文,提交相关部门或发表,让政府决策层了解这一试点项目的重要意义。团队管理及相关制度
(可选项)团队制度
第一款 项目总纲领
第一条 团队活动期间,所有成员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遵守我国各项法律制度。
第二条 本团队实行集体决策管理,每次活动都要进行研究商议,形成活动方案后组织实施并保证严格执行。团队成员须保证项目卓有成效的开展,勇于奉献。
第二款 团队成员合作机制
第三条 为了有效的,合理的整合团队人力,物力资源,提高应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团队设立团队总负责人,下设副领队、技术员、会计,出纳、随队记者。
第四条 根据项目开展,团队成员必须遵守本管理规章制度和服务行为规范,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第五条 团队队员应以对团队负责的态度坚决执行,以达到圆满完成任务的目标。
第六条 团队每天定时召开沟通协调会议,及时交流工作体会,传达工作信息,保持团队成员的密切合作、思想统一,团队所有成员必须参加。
第七条 团队成员必须互相配合,互相支持,自觉维护团队的团结,出现问题应及时检讨和分析。
第三款 附 件
第八条 为保证团队圆满完成任务,团队对项目中包括前期宣传、项目招募、经费计算、具体日程、践行路线、项目开展、财务项目登记、资料汇发整理等工作;各组长作为主要负责人,对所属事务和团队负责任的开展工作。
第九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项目所有活动开展过程;本规定解释权归本团队所有。项目可行性分析
(可选项)本项目主要是在农村建立农村信息站。信息站由一台有固定软件控制的电脑组成。通过我们制作的软件,可以让农民,上农业网站,获取相应的知识,并在网上求助与发布农产品信息。
此项目如果实施,将存在几点关键性的问题:
1、 软件的制作。由于农民对电脑知识陌生,所以软件应该具备友好的界面,图文并茂,易于上手。因此,我们可以做一个以图片为主的界面,每个图片对应一个链接,通过登录这个链接,农民便可以获得相应的知识。(这是可行的,因为这个界面就相当于一个地址之家,其他功能就限定了。只允许上界面里的链接,不允许上此以外的链接。但这里也涉及到一个技术问题,如果才能保证农民登陆这些网站时,不链接到其他网站去呢。我们学校有信息学院以及信息学院的老师作为依靠,解决此类问题,难度不大。)
2、 农村信息站的建设及维护。由于这个农村信息站只需一台电脑、一个相关的软件和一个公共地方就可以建成了。总体难度不大,电脑可以由我们带过去,软件也是由我们制作,只需试点地,给予我们一个安放电脑的地方及相关设施(电脑台、椅子、电话线等)就解决这问题了。由于当地我们的活动给予大力支持且需要当地付出的代价较少,故在建设此农村信息站问题不大。但,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本信息站的维护及升级问题,信息站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较多的问题,而我们不可能长期驻守在当地,如果能取得当地的技术部门,给予支持帮助,那对这个项目起到巨大的作用。对于农村信息化,惠及三农问题的,政府应该给予支持的。
3、 农村信息站的升级。农村信息站在使用过程中,如果软件没有及时更新,将会导致信息落后,使用不便等问题。我们的团队,将会在校内成立定点三下乡,每年组织队伍对本信息站进行跟踪升级服务。而随后转交给其他公司接手,但这是一个问题。
综述,本项目的可行性是很大的,前期的软件制作和信息站的建设我们均可完成,费用较低,而对于信息站的维护,只需当地部门提供技术支持就没问题了。项目可推广性自评
(可选项)项目已经经过我们的周密考虑,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1、 本项目的最大优势就是,容易复制,只需一台电脑和我们的一个软件就可以实现农村信息交流,成本低,容易维护。
2、 信息站的推广主要可在我们的软件上下功夫,通过大量地刻录软件光盘并进行派发,能实现有电脑之处便是信息交流站之处。
3、 在政府介入的情况下,信息站的维护工作可交由企业与政府共同完成。且信息交流站本身的功能具有极大的推广性。
4、 在党中央大力支持推进农村改革政策,高度关注三农问题下,各基层组织对于本农村信息站项目的科技入乡是非常支持和欢迎的。也可以借助推广本项目来实现农村信息现代化,推广本项目的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所以,本项目比较容易推广。安全及其他隐患的预处理
(可选项)无
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预案
(可选项)无
其他信息
(可选项)无
博客
(可选项)-
复赛评语/修改意见
项目预算(决赛)
项目
金额
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