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创意主页

链接到决赛页面
  • 项目名称(预赛)

    参与式“1+1”科技助农

  • 项目信息

    学校

    预计团队大小

    四川农业大学

    7人

    创意类别

    农业科技下乡普及

    实施地区

    四川(其他)

  • 创意亮点

    (创意亮点是由参赛团队提供给评审人员的参考信息或需要在决赛阶段前保密的核心创意,不予公开。)

  • 创意

    【活动名称】参与式“1+1”科技助农
    【活动模式】建立参与式“1+1”科技助农论坛,招募农大在校学生志愿参与;
               “1+1”模式一:一名在校大学生定期服务一户农户;
               “1+1”模式二: 一名大学生负责解决论坛中一个农业技术问题。
    【活动优势】四川农业大学长期开展暑期科技助农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很好反响,以及养殖服务部、农经协会等服务性组织。我们将整合这些资源,并与其他农业院校联合,建立统一的组织,采用1+1模式使之能长期有效的开展。
    【活动内容】利用09年暑期,组织志愿者者赴农村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同时宣传“1+1”服务模式,并收集农业信息、整理农民档案、建立农村基地。一年分农时提前寄送各种实用易懂的资料给基地,平时及时处理服务基地反馈的问题,每年定期组织志愿者赴服务基地开展科技助农服务活动。
    【活动宗旨】学以致用,服务三农
    【活动宣言】让服务三农之心闪耀在希望的田野上
                                                 

  • 详细计划(复赛)

    开始日期

    截止日期

    7-15-2009

    9-15-2009

    辅导员/顾问1

      (可选项)

    许恒勇,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辅导员/顾问2

      (可选项)

    陈代文,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所,所长

    项目背景及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一直都是国家高度关注重视的问题,“两会”的热点话题,一个农村发展的永恒主题,更是贫困地区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2009年初,突如其来且愈演愈烈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冲击,对农村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党中央针对当前农村发展新情况提出了一系列重要应对方略、政策措施。2008年12月31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颁发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 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年中央1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再度锁定“三农”问题,着重强调了加大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降低农民的经营成本等。国家多项应对、扶持政策的出台,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大量农民工返乡,主动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在养殖、种植等方面开始了自主创业。
    邛崃市、天全县属于5.12的重灾区,在受灾以前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当地农民不能及时有效地获取最新的农业资讯,而恢复以及提高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是灾后重建的重要内容。但这些都需要有科学的理论知识、技术作指导。作为农业院校的学子,我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及学校的先进技术、专家人才等优势,深入农村,与农民结成“1+1”科技致富帮扶对子,造福一方群众。
    提高农村生产力、降低农民经营成本、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属于农村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其与村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做好这些工作对于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全面发展具有十重要的意义。

    公益目标

    推广一种专业对口的科技助农模式,在校农业大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力量帮助农户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并向农户宣传提供科学技术资讯和指导,从而使农民正确认识应用科学农业技术,实现科技致富。让更多的农民具备科技生产的理念和意识,积极提高科技生产力,以发展增强农业生产。

    受益群体

    主要目标群体为广大农村的农民,包括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的各类农户以及失业返乡的农民工。

    预期成果

    1、建立基地。签订建立科技助农论坛的农村基地的协议。设立“1+1”助农信箱,方便及时寄送农业生产实用资料及反馈基地农户问题,建立农户信息档案,志愿者通过“1+1”信箱或者电话方式有计划地在以后及时为对口农户提供帮助和指导。各分队成员成为第一批对口服务当地农村的人员。
    2、建立“1+1”科技助农论坛,借助论坛,及时处理解决基地反馈的问题,加深大学生志愿者与农户之间、志愿者之间的联系和农业技术交流。

    活动实施地

    邛崃市和天全县,位于我国西部。地处山区,交通欠发达,缺乏良好的土地资源发展高水平的农业,也缺少科技信息的流入。此两地的畜牧业皆是散养,农民亦不懂很好利用农田,大多是靠天过日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迫切希望能学习科技以提高产量。这些地方风光旖旎,民风纯朴,在此开展工作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易受群众欢迎。邛崃市和天全县已同我校签署了长期教学实践基地,长期的农业技术指导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
    小金县是嘉绒藏族聚居地,其地理位置偏僻,土壤养分不足,很难发展传统种植业,为此养殖业成了藏族家庭重要的经济支柱。当地养殖业以养猪和牦牛为主,部分家庭养殖梅花鹿等特种经济动物。我们在2008年社会实践时对该地区达维乡进行了养殖业服务工作,了解到当地政府对于人才和技术的需求,他们迫切希望农大在校学生能长期性深入当地家庭进行技术指导,特别是将智慧奉献到民族落后地区。

    合作机构/单位

      (可选项)

    项目时间表

    一. 前期准备阶段
    2009年4月1日—2009年4月15日 与实施地政府部门联系,深入了解预实施地的农村、农民、农业概况,确立合作关系。
    2009年4月15日—2009年4月30日 建立参与式助农1+1论坛。
    2009年5月1日—2009年5月10日 联系校媒体在本校对本项目的宣传并向各个农业院校寄去倡议书,进行志愿者招募。
    2009年5月11日—2009年6月10日 进行志愿者专业知识培训和工作能力等的培训,并且根据成员的家庭住址,专业等分组,选出小组长。
    2009年6月11日—2009年6月30日收集各类农业技术的资料,整理成册或刻录成影像;准备实施阶段要用的器材设备;联系社会媒体对项目实施的报道。
    2009年7月1日—2009年7月15日检查准备工作,再次完善执行计划,开启动大会。                                                                                                                                                           
    二. 中期执行阶段
    2009年7月16日—2009年8月15日 分别在邛崃市、天全县、小金县三个地区大部分村镇进行全村整体概况调研,再到农户家中收集问题,开研讨会。针对问题进行上门助农并登记农民档案,放教学视频。最后在镇上进行科技赶场发放知识手册,再次鼓励农民建立档案。最后总结与当地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在政府部门建立我们的信箱,里面有我们贴好邮票和写好地址的信封。
    三. 后期推广阶段
    2009年8月16日—2009年9月15日 完成调研报告并反馈意见,整理农民档案,建立志愿者和农民的联系网络。进行部门工作的交接以让这个活动长期开展下去。

    团队构成

    参与式“1+1”科技助农论坛机构组成示意图:
                                  组委会
                                     |
                         —————————————
                        |            |             |
                      办公室       实践部       宣传部
                                     | 
                        ——————————————
                                     |
                      各基地科技助农服务志愿者分队

    各机构成员构成及其义务:
    组委会:由项目发起者组成。对整个论坛的发展及各项活动开展拥有决策权。
    办公室:论坛发出倡议招募工作人员经过面试选拔择优录取,负责整个论坛的常务工作。包括基地农业信息、农户档案及志愿者档案管理;活动开展结束后对各志愿者分队的工作进行考核及对优秀志愿者个人进行评选。
    实践部:论坛发出倡议招募工作人员经过面试选拔择优录取,负责整个论坛具体科技助农工作。包括及时解决反馈到论坛当中的农业技术问题、定期组织各志愿者分队赴基地开展科技助农工作、组织志愿者同帮助对象开展交活动。
    宣传部:论坛发出倡议招募工作人员经过面试选拔择优录取,负责参与式“1+1”科技助农论坛的推广和宣传活动。包括前期招募志愿者宣传、联系和接洽政府、推广和建立新基地、活动中同媒体部门接洽及时向社会发布实践信息。 
    志愿者:短期志愿者——项目实施阶段服务团队。也是长期志愿者的考察对象。                       
            长期志愿者——在各个农业院校针对大二大三的同学招募,并且他们是定期1年为对应的农民服务。1年过后可以继续申请服务,也可以进行下一届志愿者工作交接。
    论坛志愿者——包括老师和学生,是在他人无法解决问题时,把问题挂到论坛上,大家集思广益把问题解决。也是长期志愿者的潜在对象

    前期调研及暑期前准备

      (可选项)

    筹志满怀向前进
    开始于2009年4月2日,结束于同年7月15日。总共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宏观了解项目实施地
    该项工作预计为期两周,走访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及基层农村委员会,多渠道、多层次的全面的、详细的了解实施地的农业生产现状及具体到个体农户的生产信息,客观的认识当地基本情况。以便结合具体实际为后期招募相应专业的志愿者做好定向准备。
    4月2日至13日,组委会共7人分别前往四川省邛崃市固驿镇、前进镇及天全县大坪乡、仁义乡和小金县等预实施地。首先与县级政府接洽,向政府相关部门阐明谷歌“益暖中华“公益项目及我们的实施方案,争取获得政府的批准和支持。再直接到农村基层政府具体了解农业发展情况为上述项目实施地的实际状况准备相应的实施措施。实际调研工作花费时间10天,最后整理汇总资料2天。
    2、 着手建立科技助农论坛
    建立科技助农论坛是为了使活动能长期有效的开展下去,真正做到活动效果的可持续性,在这样的前提下实现可推广性。让在校农业大学生以自身学识致力于服务基层农民。逐步向活动的正式化、常规化建设。
    4月14日至30日,活动网络负责人完成论坛的建设。打造一个志愿者交流的平台。并能及时将农业生产问题反应到论坛中,集思广益,预测农业生产中特别是夏季可能出现的问题。
    同时开始招募初期骨干成员进行培训并组建参与式“1+1”科技助农论坛各个直属部门. 4月14日至30日,招募初期骨干成员进行培训并组建参与式“1+1”科技助农论坛各个直属部门。 
    3、 招募三农服务志愿者
    志愿者是开展具体助农工作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招募合格的积极的有责任感的农业院校大学生自愿参加入论坛是整个准备工作的核心内容。
    5月1日至7日,启用初期组建的人员分成两个小组负责校内外的宣传和招募工作。
    第一小组利用校内各种渠道(广播、海报、传单等方式)向四川农业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宣传和推广参与式“1+1”科技助农项目。宣传工作开始的同时招收志愿者,登记志愿者详细信息。本工作组主要由办公室负责。
    第二小组利用各种途径(网络贴吧、学院介绍信等方式)向就近的同类高校学生组织取得联系,争取获得其他高校的支持。扩大志愿者来源和范围。这样利于发挥各高校不同的学科优势,在开展助农工作时优势互补,更加全面的应对农村实践基地的需求。本工作主要由宣传部负责。
    第一期预计招募志愿者30名。
    5月8日至6月8日,邀请指导老师对招募志愿者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工作能力等的培训并让其了解到科技助农论坛的基本情况,明确自身作为志愿者的责任和义务。在培训过程中,根据志愿者的情况和意愿分别组建2个分队,考察选拔2个分队长。以便和之前的预实践基地形成对口服务。至于外校志愿者是作为论坛以后扩大发展的重要纽带,第一期直接在暑期和各志愿者分队汇合开展助农工作,经过实践锻炼作为在其他高校建立分论坛储备人才。
    预计效果:论坛的执行力基本形成,参与人员高度热情的准备投身三农服务事业。在过程中发掘和储备新的骨干力量,经过一期培养形成战斗力,为论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4、 准备相关材料和设备
    该项工作是各项准备工作的最基础部分,需要根据各预实践地的基本情况准备相应的资料,包括书籍、农业生产技术手册、各种影像资料等等。本阶段还将加强和各学科专业老师的联系,获得相关专业的一手实用资料。
    6月10至7月10日,各支分队分别详细的参照预实践基本情况准备各项资料,越全面越好。并按照工作大纲要求制作部分简单易懂的宣传小手册、农民培训班简易教材(主要由专业老师指导完成)、制作幻灯片等教材。在该阶段各小分队要及时与对口服务地保持联系。
    组委会直属部门负责采购各分队所需物品。包括部分药品、投影仪、生活用具等。
    7月14日召开动员大会,检查各小组准备工作完成情况。指导老师主持本次动员会并宣布论坛第一期科技助农实践开始。

    暑期活动具体计划

    服务三农心志高
    本阶段为参与式“1+1”科技助农论坛第一期科技助农活动的实施阶段。万事开头难,第一期实践活动肩负重要使命。力争在为当地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同时建立固定的实践基地。这也是论坛能长期存在和发展下去发挥更大作用的根本。为到达此项任务,各分队将分别按顺序开展以下几个工作:
    1、 走访农户、实地调研
    7月15日,预计各分队全部到达各指定地点。经过简单的休整(住宿地点事先安排人员到当地镇上联系旅馆),根据各分队的实际情况召开分队讨论会议,制定具体的调研计划和流程。
    7月16日上午,前往乡镇政府机关接洽。根据政府部门的意见进入农村基层了解实际生产情况,特别注意宣传“自富大讲堂”。
    基层调研工作为期4天,各分队计划完成一个乡大部分农民聚居点的调研工作。采取形式不固定,但以直接走访农户为主。过程中准备好相应的问卷材料和笔记本。在和农户交流的过程中及时注意并记录他们提出的农业生产方面的问题和困难。为调研汇总讨论准备好材料。
    7月21日,为调研情况总结会议。收集整理4天调研的内容,分门别类、分析讨论。用事先准备好的学习材料相对应的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对前期未能预测到且我们无法解决的问题,及时电话咨询专业老师。
    7月22日整理好资料准备开课讲解。针对调查的实际情况进行课件的修正和补充,制定课堂突发情况预案。与村委会干部及村民代表就课程内容、时间、地点安排等方面进行协商达成共识,以便取得更实际的效果。
    预计效果:在掌握一个乡的基本农业信息,了解农民需求的基础上,为有针对性的开课授学做好准备。
    2、 紧密筹划、准备开课
    7月23日“自富大讲堂”动员会--开展动员和宣传工作,以便组织人员集中。宣布课程内容、时间安排,公布“1+1”关系建立情况。(建立课堂1+1模式,一名大学生与一名农户建立课堂前后的帮助关系,以后与该农户长期保持联系,负责解决常年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3、自富课堂、大院开讲
    7月22日至25日,在农村居民聚居点连续开课3天。分别就当前主要存在的农业生产问题、当地养殖业及种植业生产主要实用技术及各个生产阶段需要注意事项向当地农民进行开课讲解。开课课程中配合部分小手册及投影仪设备更加直接的展示农业生产的相关信息和技术。在授课中还可适当阐述国家关于“三农”事业的新惠农政策。
    本次教学计划6个学识,分别由各个分队相关专业人员进行讲解,结合当地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实效的开课。
    在开课过程中注重对科技助农论坛的宣传,并在适宜的时候收集整理农民基本信息,为建立基地信息库做准备。
    预计效果:为当地农民提供许多行之有效的农业生产技术,部分的解决上产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农民提供一定的指导性意见。在实践地树立参与式“1+1”科技助农论坛的形象,在村民中树立良好的口碑,逐步实现科技助农活动的基地化、日常化。
    4、 自我总结、表彰优秀
    7月26日 闭幕式准备。总结3天的授课情况,评出优秀老师、学员,联欢节目准备。
    5、 联欢活动、加强交流
    7月27日 大课堂闭幕仪式,与农民朋友们进行小型联欢,进一步巩固“1+1”关系。表彰优秀老师、学员。
    6、 科技赶场、送发资料
    7月28日、29日两天趁乡镇赶集的日子在乡镇上设立专门的咨询服务点。散发印制有农业生产技术的小传单,赠送知识手册。再次给农民宣传我们的“1+1”科技助农模式。
    7、 联系村委、建立基地
    7月30日,同之前服务过的乡村政府协商。签订建立科技助农论坛的农村基地的协议。建立村民信息档案,有计划的在以后的时间及时为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指导。在村委设立通信联络点,方便及时寄送农业生产实用资料。各分队成员成为第一批对口服务当地农村的人员。
    注:7月15日到7月30日是我们两个分队在邛崃市的各个乡村建立基地,8月1号到8月16号我们两个分队分别赶赴天全县和小金县建立基地,基本程序和以上差不多。
    持之以恒是正道
    最后阶段是第一期暑期科技助农效果的总结和评估阶段。对整个活动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价,重点结合农民朋友和当地政府的反馈意见。总结活动中出现的不足,加以改进。明确活动的优势,再接再厉。
    1、 完成文字总结
    8月19日,各分队的自身总结材料汇总到办公室处,由论坛组委会同学共同撰写实践总结报告。为以后开展的工作提供文字参考和理论经验。该项工作预计8月26日结束。
    2、 发送网络报道
    8月20日,将整个项目实施的全程记录汇编成册。选取典型图片资料配合新闻稿件发送至《大学生在线》等网络媒体。向社会汇报项目实施情况,希望能借此推广和扩大参与式“1+1”科技助农论坛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们关心“三农”问题。
    3、 建立长期关系
    结束实践活动后,要及时和基地保持好联系。建立好农民档案库和各基地农业信息档案库。有效的发动短期和长期志愿者(固定帮助农民1年,一年后整理所负责的农民资料进行下一届志愿者的工作交接),坚持长期自愿服务于基地农业发展。每年假期由志愿者自行组织开展调研实践活动,同时更新农民信息。
    4、 建立健全制度
    建立和完善论坛工作人员的管理条例及自愿者的招募和管理办法(见附《团队建设方案》),将各种权利和义务形成长期有效的文字档案。建立论坛负责人的选举和换届制度。打造组织文化——服务三农、学以致用

    项目收尾

    项目收尾:
    第一期科技助农计划其核心部分在于推广和建立“大学生+农户”的“1+1”模式。预计持续时间24天,于八月中旬结束。收尾阶段其实是下一个阶段工作的开始,论坛和基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共同促进三农事业发展,切实帮助农民致富方面做出更好的成绩。
    实践活动结束后期直属办公室收集各志愿者的分队的总结材料。包括“1+1”建立的对应服务关系(农民资料和对应志愿者资料),各分队总体效果自评、志愿者个人感悟及各种未预设到的新情况的整理汇总。预计花费时间一周,结束于八月下旬。
    组委会根据各实践服务分队的汇总材料,撰写参与式“1+1”科技助农论坛第一期服务项目的总结报告。就项目人员组织、实施过程、基地意见反馈、媒体报道及社会反响几个内容详细的阐述和介绍,针对性的分析和发现存在的不足。为论坛以后开展工作奠定一手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项目评估:
    参与式“1+1”科技助农论坛是广大农大在校学生发起和自愿参与的群众性组织,宗旨是学以致用,服务三农。预计在活动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农民在农业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这钟公益活动是双赢的。能让农大学子带着热情和技术直接投身基层服务农村。可行性高,作用效果明显。值得长期开展并推广,这种农大学子一对一服务农民的模式值得推广,这种奉献青春智慧于三农的精神值得推广。

    成果展示计划:
    利用网络等信息平台向外界展示论坛的工作情况。包括建立博客、投递新闻等形式提高影响力。
    在四川农业大学校内利用LED、定点宣传、总结报告展示等方式向在校其他非志愿者学生展示活动取得效果。争取更多同学加入到服务三农的志愿者行列中来。
    向其他农业院校学生会、社团等呈送活动实践报告,在其中发出倡议。希望能扩大论坛的影响面,更加聚集各院校优势更为全面的服务三农。
    以上工作预计开始于9月初,9月中旬结束。收集各单位的反馈意见并交由办公室存档。

    团队管理及相关制度

      (可选项)

    论坛直属部门管理守则:
    1、 各部门按照自身工作要求,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
    2、 各部门对部门成员拥有考核权,定期了解成员的思想状况,保证各个时期都有高度的凝聚力和旺盛的战斗力。
    3、 各部门及成员平时处于自由状态,利用节假日开展工作。在每学年初期上交工作计划和人员流动报告。暑期前集中开始科技助农下基地的准备及实施工作至暑期结束。各部门每学年末提交相应的年度总结报告。
    4、 各部门设负责人1名,由组委会考核结合指导老师意见选举产生。各部门编制按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每名成员原则上工作1年,到期后可申请留任。各部门每学年完成一次人员调整。
    5、 各部门有义务配合论坛发展需要加强自身建设。
    6、 各部门成员工作满1年,享有权利参与下一届组委会人员的竞选。
    7、 该管理条例自论坛正式成立起当日实施。
    8、 各部门有权利向组委会提出建议和意见,积极参与论坛发展大计的制定工作。

    论坛志愿者管理守则:
    1、 志愿者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拥有强烈的奉献精神,持之以恒的热心服务三农事业。
    2、 志愿者必须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敢于深入农村基层完成艰苦的服务工作。
    3、 志愿者须具备一定的农学类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能及时处理助农服务中的实际问题。
    4、 志愿者有权利向论坛反应在实际工作遇到的新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5、 志愿者享有评优评奖的权益,优秀者将获得论坛相应的表彰。
    6、 志愿者平时自由行动,接到工作通知后跟随实践部开展工作。每学年初期向办公室报到一次。暑期前集中,参加暑期科技助农活动。
    7、 志愿者采取自愿参与,服务一年的方式招募。到期后自愿选择留任。
    8、 自愿者服务满1年,享有权利参与下一届组委会人员的竞选。
    9、 该管理制度自论坛正式成立起当日实施。
    注:组委会对各制度享有最终解释权。

    项目可行性分析

      (可选项)

    环境优势
    一、天时
    紧扣时代脉搏,以“服务三农”为主题。十七届三中全会,颁布的若干文件再度锁定“三农”问题,着重强调了加大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降低农民的经营成本等。
    二、地利
    1、邛崃市、天全县属于5.12的重灾区,农民在灾后重建、恢复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各类问题和困难,需要有科学的理论知识、技术作指导。
    2、电话手机等通信设备已普及大部分农村地区,邛崃、天全各乡镇的通信率已达85.6%,帮扶对子之间能直接保持联系,为我们1+1模式的长期稳固建立提供了条件。
    三、人和  
    1、与我校养殖服务部、农经协会建立了合作互利关系,他们经常组织与科技助农相关的活动,有这方面的组织经验。
    2、我们的团队在校内得到全体师生的肯定和支持,校领导非常支持我们的计划。有助于我们选拔出高水平的志愿者。
    3、通过我们以前的实践,邛崃、天全各地政府对我们有充分的信任度,当地农民已与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已结成许多“1+1”科技致富帮扶对子。
    组织优势
    1、横向方面,项目组委会设四个部门,各部门各司其职,人力资源丰富且配置合理;志愿者大部分是农学方面的专业。
    2、纵向方面,团队从管理到执行,构架明确,执行效率高。
    3、活动开展前期学校将为我们提供各类专家教授专业知识指导,以及学生工作的老师提供团队建设方面的指导。
    4、项目组委会成员来自不同的专业、院校,有利于我们与其他各大高校联合开展,实现活动的可推广性。
    经验优势
    1、充分依托我校优势,开展以“科技咨询+技术服务+良种推广”为主要模式的科技活动,用科技人才优势,造福一方群众。
    2、我校有“党员1+1”三下乡服务团,长期以来开展科技助农等精品活动,社会影响大、实效显著,其中有很多经验可供借鉴。
    3、同实践基地(共青团四川省邛崃市团委、共青团四川省天全县委)签署长期教学实践基地,至今,我校党员“1+1”社会实践基地总数已达10个,为我们实践基地的继续扩充提供了有利条件。

    项目可推广性自评

      (可选项)

    农业作为我国的根本性产业,关系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大计的发展。近年来国家逐步提高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在政策上积极扶持农业发展,提高农民优惠补贴,关注农村建设。
    在国家发展现代化农业的进程中,各大农业院校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们拥有雄厚的科研优势和强大的技术团队,并培养了一大批致力于三农建设事业的农学骄子。四川农业大学就是其中一颗闪亮的明星。
    四川农业大学长期以来为国家的农业发展做出众多贡献,也长期以来重视在校学生的实际生产能力的培养,长期坚持开展以“科技三下乡”的实践活动。各学院都建立了相应的社会实践基地,如动物科技学院的天全县、邛崃市等挂牌基地。一大批有志青年投身于服务三农的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本项目基于国家政策、学科优势、历史经验、人员齐整的前提,顺势开展,定能在工作中建立“学生+农户”的服务模式,更直接、更有针对性、更长久的做好科技助农工作。

    安全及其他隐患的预处理

      (可选项)

    实践活动的安全问题,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并提出以下几点我们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安全及其他隐患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在开展实践之前对队员们进行安全知识等相关方面的培训。
    一、安全问题
    1)财产安全 队员们尽量少带现金及贵重物品,活动经费、行李和电脑等由团队统一管理。
    2)人身安全 队员应时刻注意自身及他人的安全,队长与组长要经常清点队员人数,男生要主动帮助和照顾女生。
    3)出行安全 遵守交通规则,结伴而行,尽量不单独行动,队员如有事需要离开团队必须先告诉队长或其他队友。外出时必须两人以上结伴,女生外出时须有男生陪同,外出人员应随时与队伍保持联系。整个实践活动结束后,队长与组长要与队员们保持联系确保每名队员安全返家。
    4)住宿安全 所有队员一律服从团队的住宿安排,不得私自外出住宿。
    5)饮食安全 集体统一就餐,个人避免光顾小摊贩的不洁小吃,少吃生冷、辛辣食物,一定要做到饭前洗手。在乡村小卖部购买食品要查看保质期。若出现肚子疼痛、呕吐以及腹泻等不良反应要及时吃药或就医。
    6)心理安全 队长和组长要注意队员们的心理状况,经常与队员沟通谈心,梳理大家在实践中遇到困难时产生的心理问题,并及时解决团队的内部矛盾与分歧。
    5)注意用水,用电的安全问题。
    二、其他隐患
    1)为避免气候因素带来的不便,考虑到实践地区在夏季可能出现昼夜温差大且多雨的问题,队员们需要备好衣服、雨具及相关的防寒、防暑药品。如感冒药,跌打损伤药,人丹等。
    2)夏季多蚊虫,且我们的实践大多与牲畜以及农作物有关,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携带蚊香、防蚊虫花露水和喷雾以及抗菌消炎药等,实践时注意卫生,事情做完后及时清洁。如有队员患病应及时就医并根据情况对其他相关队员进行体检。
    3) 个人通讯器材保证随时可用状态(手机话费、电量充足),团队统一制作通讯录以保证能联系到每一位队员。实践团队要始终与学校和当地政府保持联系。

    执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预案

      (可选项)

    其他信息

      (可选项)

    博客内容的附录列表
    第一部分,以前实践活动的介绍包括我们的实践成果、经验总结、和一些图片介绍。
    第二部分,实践活动期间的资料,包括队员的日记,介绍活动开展的照片和视频等资料。农民所反映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部分,实践活动总结的材料和以后发展的规划等。

  • 博客

      (可选项)
  • http://blog.sina.com.cn/zhunong11

  • 复赛评语/修改意见

    项目提供的可行性论证比较具体、充分。
    在没有本次大赛资源支持的情况下,项目已有一些过去成功的经验。描述本次大赛资源所能为活动带来的附加值会有助于对项目计划的理解。

  • 项目预算(决赛)

    项目

    金额

    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