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创意主页(复赛)
上传时间:2008-03-10 13:46:12 | 最后修改时间:2008-04-15 22:37:38
此项目没有进入决赛
项目名称(预赛)
“非遗”走进大众
项目信息
学校
预计团队大小
甘肃农业大学
8人
创意类别
文化
实施地区
甘肃(学校所在地)
创意
“非遗”的保护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做了好长时间,但始终是由政府及专门的文化机构在做,而且注意力也主要在民间绝活的老艺人身上,没有较多的普及全民的保护意识。
在高校建立“非遗”的传承站,邀请相关老艺人向大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传授技艺。我们从年轻人开始,让其亲身的感受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让年轻人逐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情。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创意亮点
(创意亮点是由参赛团队提供给评审人员的参考信息或需要在决赛阶段前保密的核心创意,不予公开。) 详细计划(复赛)
开始日期
截止日期
2008-07-19
2008-08-29
辅导老师/顾问
张岁玲 甘肃农业大学团委书记
项目时间表:
2008年3月-4月 创意提出、计划书撰写及参与评审。
2008年5月-6月 前期准备。组建“非遗”探究团,对甘肃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统计
2008年7月-8月 宣传活动正式实施
详细计划:
复赛详细计划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普通公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民族民间文化是由特定民间社区群体世代相传,反映该群体历史渊源、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观念形态、宗教信仰及其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征的文化表现形式的总称,是民族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征及民族情感和理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源泉,也是连接民族情感的纽带、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对于建设先进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寂静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大现实意义。
二、 项目实施优势
20002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倡导,包括季羡林、于光远、启功等全国文化界名人及近百民民俗学家和民间文艺家签名呼吁启动“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工程”;同年5月,“中国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证、抢救、保护、开发和利用工程”启动。“两会”期间,这个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成为关注的焦点。
甘肃省也早早提出了建设以民间民俗文化为重点之一的特色文化大省,由于受地域及历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地影响,甘肃的文化积淀比较厚,且多保存完好。甘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是多民族聚集区,又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甘肃的民族民间文化因此兼有农耕文化、草原游牧文化、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特征。如陇东地区是周先祖的故乡,这里至今保留的剪纸、皮影、刺绣、面花、傩面、道情等民间艺术样式中,保存了极其丰富的图腾文化何缘故民俗风情,是研究我国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和“原生态”资料。包括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裕固族、保安族、东乡族在内的各个少数民族聚居在这里,他们的饮食、服饰、歌谣、舞蹈、民居以及节庆婚丧礼俗等内涵丰富,风格独特,如临夏砖雕、花儿,裕固族服饰、民歌,保安族腰刀等等。这些共同构成了甘肃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独特风景。
大学生作为社会最活跃的,也最先进一个群体之一,大学生积极投身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一方面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增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为我国文化遗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可以体会到这种历史的沉淀,增加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热情。
三、活动计划
1. 组建“非遗”探究团
2. 对甘肃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统计,建立目录。分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 印制彩页的统计结果――甘肃省民间民俗文化遗产,其中对重点的项目进行介绍。
4. 摄录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科学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
5. “非遗”探究团走访主要文化遗产所在地。并在一些场地散发保护文化遗产的宣传资料。
6. 建立高校长期性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站
7. 与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的相关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与优秀的民间艺人建立合作关系
8. 吸收高校内以及社会各界对民族民间文化有浓厚兴趣人员生进行培训,形成多层次、多学科和多形式的民族民间文化人才
9. 在高校以及社会举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展演、民间工艺品博览会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成果展示,在我国传统节日期间举行形式多样的民族民间活动,用传统和现代的方式进行宣传展示
10. 争取与一些企业和组织取得合作,在兰州市各大剧院举办甘肃省内“非遗”的专场晚会。
11. 在各高校、中小学举办专场演讲,组织大中小学生参观民族民俗博物馆让他们切身感受保护民族文化的紧迫性。
12. 与民族民间文化的企业合作组建民族民俗工艺品制作培训班,进行民族技艺的传承以及民族民俗工艺品的宣传。
13. 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研究,从所学专业的角度探究新的非物质为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
14. 将传统的文化因素与现代青年的时尚因素结合,制作时尚的民族文化印花T恤
四、预期效果
1.在全省高校内掀起保护民族文化的潮流
2.培养一批民族民俗文化技艺的传承者
3.使社会各界,尤其是普通公民认识到民族文化的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以及现阶段我国民族所面临的问题。
博客
http://www.yihongbaoyu.blog.sohu.com (项目博客属于可选补充信息,由各团队提供、负责维护,大赛不对其内容负责。)
评语/修改意见
项目预算(决赛)
项目
金额
说明